前言 特朗普变脸比翻书还快! 上月刚要推动停火,和普京见面会谈,这个月就给乌克兰递上“屠刀”。 签下了900亿的天价军火单,更绝的是他大手一挥——“欧洲买单”。 美国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,欧洲各国却要担惊受怕。 这套“你打仗,我卖刀,他买单”的生意经,真是被特朗普玩明白了! 乌的“断油”豪赌 长久以来,俄军凭借其庞大的体量,在正面战场上步步为营,试图用“绞肉机”战术拖垮乌克兰。然而乌克兰用一系列教科书式的非对称打击,证明了“大象”虽强,却也有脆弱的“跟腱”。
从9月24日到10月1日,乌军无人机如蜂群般,对俄罗斯境内的五座炼油厂和关键石油码头,发动了持续一周的饱和式攻击。萨拉瓦特炼油厂60%的产能瘫痪,雅罗斯拉夫尔炼油厂燃起熊熊大火。
这场打击的战略意义,远非炸毁几个油罐那么简单。它直击俄罗斯战争机器最核心的“血液系统”——能源经济。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,连俄占克里米亚的州长都公开承认,俄军正面临燃料短缺危机,部分前线部队甚至“几乎无法获得汽油”。
特朗普的“变脸”与900亿美元的“屠刀” 基辅的这场豪赌,最先看懂的,或许是远在华盛顿的特朗普。 自8月与普京在阿拉斯加峰会后,特朗普一度沉浸在“和平缔造者”的角色中。但乌克兰对俄炼油厂的成功打击,让他嗅到了一丝不同的气味——胜利的可能性。
这位信奉实力政治的商人总统,其态度在9月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。 9月22日,他在联合国大会上,一改此前的模糊立场,盛赞乌军防御“相当了不起”,并暗示在北约支持下,“恢复2014年前边界是完全可行的选择”。 这场“变脸”的背后,是一份价值900亿美元的、足以改变战争走向的武器交易传闻。
乌克兰计划采购射程高达1600公里的“战斧”巡航导弹,而特朗普政府正考虑为其“松绑”,解除对俄境内进行深度打击的限制。 其特使基思·凯洛格的表态更是赤裸裸:“美国将支持乌军运用深度打击能力,消除任何避难所。”这无异于向莫斯科宣告: 过去的“代理人战争”规则已经作废,美国将为乌克兰递上可以直接捅向俄罗斯心脏的“屠刀”。
欧洲被迫进入“非战非和” 华盛顿的“绿灯”,彻底击碎了欧洲对“和平”的最后幻想,也迫使他们直面一个残酷的新常态。 德国总理梅尔茨提出的“非战非和”理论,精准地概括了欧洲当前的困境:虽未与俄罗斯直接交战,但也绝无可能回到过去的和平状态。这是一种介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、长期的、高度紧张的对峙状态。
在这种新常态下,欧洲的行动也开始变得果决: 军事上, 北约启动“东部哨兵”行动,波兰更是强硬表态将“直接击落”入侵的俄罗斯飞机,这得到了特朗普的明确支持。 经济上, 欧盟领导人达成共识,计划将被冻结的俄罗斯央行资产,部分转移给乌克兰。尽管法、意等国呼吁谨慎,但“用俄罗斯的钱打俄罗斯”已从提议走向现实。
与此同时,特朗普政府“欧洲买单、美国军售”的策略也日益清晰。在拒绝直接提供资金给乌克兰的同时,暗示将通过“以售代援”的模式。 既维持对乌军援,又让欧洲承担主要财政责任,从而将这场冲突的“成本”,巧妙地转化为美国军工复合体的“利润”,却让欧洲在安全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下举步维艰,这次900亿的大单就是如此。
小结 从乌克兰的无人机,到特朗普的“战斧”,再到德国的“非战非和”,棋盘上的所有玩家,都已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这场不断升级的豪赌。 俄乌冲突的走向,正越来越取决于美俄的博弈强度,以及欧洲能否在这场大国角力中守住自身利益底线。
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