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8日,记者从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赛前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将于9月19日在郑州开赛,共有来自全国35个代表团的3420名选手参加106个项目的角逐。参赛选手平均年龄24岁,最小的16岁,最大的57岁。
全国技能大赛是我国赛事规格最高、竞赛项目最多、参赛规模最大、技能水平最高、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。本届大赛主题为“技能照亮前程”。
“大赛项目设置紧密结合科技变革、产业发展、企业实际,注重技术与技能的有机融合,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辉映。”据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组委会委员、秘书处秘书长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吴礼舵介绍,大赛共设置106个竞赛项目,包括66个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项目和40个国赛精选项目。其中,智能制造、高端装备、数字技术、新能源等新领域赛项占比超过50%,充分体现了大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定位。大赛首次设置乡村振兴专项赛项,7个乡村振兴专项赛项都是直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职业。同时,设置人工智能工程技术、智能制造工程技术、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和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技术类竞赛项目,展现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最新趋势,引领职业教育培训改革方向。此外,大赛还设置了17个新职业赛项。
“在奖励政策上,不仅为获奖选手颁发金银铜牌及优胜奖,还对国赛精选项目的金牌职工选手授予‘全国技术能手’称号,同时打通职业技能等级与职称认定的衔接通道,让技能人才有荣誉、有待遇。”吴礼舵表示,大赛全程贯穿“技能照亮前程”的价值理念,从聚焦产业需求的赛项设置、彰显匠心的赛场竞技,到激励人才的奖励政策;从扩大影响的宣传造势、丰富体验的活动策划,再到促进提升的技能交流,每一个环节都围绕主题展开,确保参与者、观摩者及行业从业者等,在赛事全周期、多场景中感受到其价值魅力与深刻内涵。
本次比赛的参赛选手在年龄、身份、学历、性别等方面各有特点。
据吴礼舵介绍,3420名参赛选手中,世赛选拔项目选手2203人,国赛精选项目选手1217人。选手年龄跨度大,既有来自院校的“技能新星”,也有长期坚守一线技能岗位的“老师傅”,体现了技能人才终身培育的特点。年轻选手是主体,本届大赛全部选手平均年龄24岁,30岁以下的占比77%,25岁以下的占比70%。选手中年龄最大的57岁选手来自装配钳工项目,最小的16岁选手来自混凝土建筑项目。所有参赛项目中,选手平均年龄最大的项目是药物制剂国赛精选项目,平均年龄37岁;平均年龄最小的项目是糖艺/西点制作世赛选拔项目,平均年龄为19岁。世赛选拔项目平均年龄20岁,国赛精选项目平均年龄33岁。
从身份看,由于世赛项目占比高,学生身份选手较多。参赛选手中技工院校学生1967名,占比58%;企业职工726名,占比21%。值得关注的是,本届参赛选手中企业职工占比增加。为了通过大赛更好地助力职工创新创造,让企业职工认识到自身价值,带动更多职工钻研技术、提高技能,大赛明确要求各代表团国赛精选项目选手中,企业职工占比不低于50%。
在学历层次方面,所有参赛选手中,有博士13人、硕士286人、本科843人,本科以上选手占比33%,高学历参赛选手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、高端装备、数字技术、新能源等前沿技术技能领域,表明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大趋势,对不同学历层次人才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的需求加大。
从选手构成来看,共有男选手2610名,占比76%;女选手810名,占比24%。车身修理、重型车辆维修等19个项目全部是男选手;育婴项目全部是女选手。另外,化学实验室技术、时装技术等11个项目女选手占比超过2/3,男女选手占比均衡的项目为油漆与装饰、工业设计技术等15个赛项。
据悉,本次大赛以技能竞赛为核心,采取“赛展演会”集成模式。除了国家成果展、各代表团成果展、企业技术设备与技能展、河南特色技能展、技能培训体验活动区的“四展一区”和绝技绝活展演,还将举办第二届技能强国论坛。此外,本届大赛还在竞赛项目周边创新开展“技能培训小课堂”“技能奇妙游打卡”等特色活动,通过开设一批“有趣味、易学习、上手快”的微型培训课程,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科普技能知识,提升观赛体验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维砚 王宇 余嘉熙)
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